在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届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全国决赛上,台州技师学院教师陶嘉铭、黄健拿下了智能汽车维修工(动力系统节能减排管控方向)赛项的一等奖,获评“全国技术能手”。
他们一位是从技师学院走出来的高技能人才,一位是毕业于中科大的硕士高材生。这对组合是如何从来自31个省的922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携手站上国家一类大赛的颁奖台?

2014年,中考结束的陶嘉铭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有点“离经叛道”的决定:他以超过普高线的分数,选择就读于技师学院。“我从小就非常喜欢汽车,”陶嘉铭说,“我好像更愿意学一门自己热爱的技术。”
而在2020年,曾经只想“学一门技术”的陶嘉铭,踏上了浙江省技能大赛的赛场。彼时的陶嘉铭已经在技师学院的竞赛集训队里经历了四年的打磨,最终成功在这场大赛中获得了“浙江省技术能手”的称号。这似乎是他厚积薄发的开始。在此后的三年,从汽修初级工到高级技师,从技师学院毕业生到全国技术能手.…他铆着一股劲,在热爱的道路上持续向前。

陶嘉铭日常指导学生
陶嘉铭曾在韩国POC国际安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全英文介绍汽车网络的攻击面以及fuzz攻击工具。“我的英文词汇基本全是和汽车维修、诊断、编程相关的术语。”他深谙与国际汽车行业接轨的重要性,而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陶嘉铭紧跟时代潮流,转向并深耕新能源汽车相关研究,已独立完成21份新能源汽车维修、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相关课件。“汽车行业的挑战更大了,但机遇也更多,而且更加有趣了,”他说,“我要确保自己是与时俱进的。”

2018年,黄健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台州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在很多人眼中,他的“学霸光环”相当耀眼,但当时的黄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短板所在。“刚毕业那会,我的实操能力有所欠缺。”黄健表示,“而我是技工院校的老师,我需要教会我的学生怎么上手去做。”
黄健最大的优势就是学习能力,他也以此修补自己的短板。他向其他实训教师请教操作、旁听企业技能大师的实训课、找兄弟院校的竞赛集训队员交流……泡在实训室里的时光换来了实操技术的迅速成长。而另一方面,黄健在智能网联、高级编程语言上的扎实理论基础也使得他能够更好地适应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学,汽车行业一直在变,学得快、接受得快就可以跟上变化。”
为了更好地提升技能技术和教学水平,黄健在持续参与工学一体化培训和企业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了技能竞赛。2021年的秋天,他初次带领学生竞赛,拿下6个学生组一等奖和2个教师组一等奖。2023年下半年,他接连在市、省、国家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取得了相应等级的技能荣誉称号。曾经不太擅长“动手”的黄健,已经颇有“能手”姿态。

黄健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陶嘉铭和黄健的组队是出于大赛赛制的创新,但两人也并非第一次联手。陶嘉铭曾担任黄健的市赛教练,两人也在省赛中联手取得第二名的成绩,彼此之间已经培养起较高的默契。
面对国赛通知,两人一拍即合,并精心规划了相关工作。在研读竞赛规则、明确双方职责后,陶嘉铭和黄健严格遵照训练计划,进行了不计其数的操作练习和复盘总结。两人将每个任务流程“标准化”,在每天练习结束后,共同分析当天的工单,以此减少操作中的问题和失误。

黄健、陶嘉铭在训练中
训练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他们时常训练到深夜,这对于两人的身心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备赛过程中,两人曾发烧、腹泻,但依靠着相互的鼓励和陪伴,两人成功在赛前将操作问题减到最少,这也坚定了他们获奖的信心。
黄健表示,两人配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他回忆起曾经“闭门造车”的日子,“一个人有时候会跑偏,个人的想法也会存在局限。陶老师在维修和智能化方面都比较擅长,我们可以相互讨论。”近年来,台州技师学院交通技术学院加强人才引培,初步建立起一支专业技能师资队伍,教研能力大幅提升。包括陶嘉铭、黄健在内,交通技术学院目前有全国技术能手4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名,浙江工匠2名,省青年工匠3名,省技术能手4名。
龙年春节前一周,交通技术学院学生竞赛集训队完成考核,正式开启假期。陶嘉铭介绍,这是自2023年3月学生集训队正式成立以来进行的第三轮考核。
“竞争”和“自律”似乎是集训队内的两个恒定的关键词。从入班选拔竞赛苗子开始,陶嘉铭、黄健等集训队教练一直保持着对学生的观察和考验,希望可以挑选出适合站上职业技能竞赛赛场的孩子。集训队的训练项目囊括了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维修、汽车营销等方面,在集训期间,队员们需要晨起跑步两公里,而后开始全天的训练。从中不难看出集训队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

台州技师学院交通技术学院竞赛集训队面试会议
竞赛成绩无疑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2023年,台州技师学院交通技术学院学生集训队获省一等奖2个,三等奖4个,其中还有2名学生获得了首届省技工院校省政府奖学金。而这仅仅是学生集训队正式成立的第一年。陶嘉铭和黄健相信,通过竞赛标准规范和集训历程打磨后的学生,在走出校园后,会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卓越工匠力量。这恰恰也是他们不断在赛场上挑战自我的根本原因——成为匠师,而后培育匠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