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慧仙 徐雪纯 通讯员 骈慧娟 张问期

|
平湖技师学院学生在德国实习 受访者供图 |

|
台州技师学院学生正在上实训课 受访者供图 |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浙江省两会上,省政协“加快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专题提案引发热议。这份沉甸甸的专题提案,汇聚了民盟省委会、民革省委会和省政协委员潘云峰提交的3份提案的智慧。
今年以来,浙江省有关部门将委员提案办理融入到推进工作、破解难题的全过程。从职业院校育人到企业用工需求,再到培优社会生态,纵观全省,一张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网络正在不断织密。
院校专业设置紧随产业而变
这两天,台州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技师班学生张欣浩正在湖北荆州,为当地一家制药公司的医疗设备安装控制模块。他在台州成套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已实习四五个月,在师傅的带领下很快上手。
“我们在学校里上过PLC编程课,还有自动化综合实训。”张欣浩说,现在上了企业产线,很多工作就不再是“从零开始”的状态。
近年来,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紧随产业而变。
在台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李金国看来,学校的专业设置正向集群式发展。比如模具专业,过去只学模具的设计与加工,现在转向到智能模具专业群,在专业设置上还进一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覆盖金属材料、数控加工、智能控制,甚至模具营销与管理等内容。
适时调整专业,就业市场反响如何?明年6月,张欣浩就将毕业,但他却并没有为找工作的事烦恼,“参加了学校的招聘会,一下接到了五六个工作意向。”
李金国告诉记者,近几年,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都很抢手,每年就业率可达99%。
校企共同培育学生,定向培养技能人才
近年来,技能型人才不断走俏,成了企业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针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技能人才供需矛盾问题,民革省委会在提案中提出,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深入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校企共育、定制培养,打造一支与新兴产业集群相配套的产业工人队伍。潘云峰则提出,鼓励校企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技能交流传承基地等,打造市域产教培训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培训共同体。
如今,这些想法正在逐渐照进现实。
最近,平湖技师学院先进制造学院德西数控班的两名学生梁皓和陆杨一刚结束了在德国为期三周的学习回到学校。“在德国的这段时间,我和德国同学共同学习了车床加工、铣床加工、数控机床加工等项目,这段实习经历加深了我在工艺上的认知,对我帮助很大。”梁皓说。
平湖技师学院与德西福格集团合作已有九年,双方制定双元制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并以订单班模式定向培养技能人才,学生入学即实习,毕业即就业,可获得行业内可观的薪资。
制造业年轻人有“面子”也有“里子”
民革省委会在提案中提到,从调研来看,当前不少制造业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和高级技工短缺,存在人员难招、难留的现象,部分高校毕业生认为普工收入低、待遇低、职业荣誉感低,不愿选择工人职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必答题。
“技能创富,让产业工人幸福快乐地工作。”走进杰克科技,LED显示屏上醒目的宣传语便映入眼帘。公司自2022年起逐步形成“技能等级+股权分红”的薪酬激励制度,以“技高者多得”的思路提升一线工人的整体收入。
民盟省委会在提案中还提出要统一职业技能标准,具体表现在健全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体系,打造不同行业间“职业技能通行证”,畅通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持有者等价流动渠道等。
省人社厅官网显示,2023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报名人数7417人,认定人数6586人,获证人数5049人。优化技能人才服务保障、树立技能价值激励导向,一系列政策正让越来越多投身制造业的年轻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